小菜蛾
時間:2017-10-12 06:03
1 、癥狀
初齡幼蟲僅取食葉肉,留下表皮,在菜葉上形成一個個透明的斑,“開天窗”,3~4齡幼蟲可將菜葉食成孔洞和缺刻,嚴重時全葉被吃成網狀。在苗期常集中心葉為害,影響包心。在留種株上,危害嫩莖、幼莢和籽粒。
小菜蛾幼蟲成蟲(圖示)
2 、流行情況
全國各地普遍發生,1年生4~19代不等。在北方發生4~5代。在北方以蛹在殘株落葉、雜草叢中越冬。全年內為害盛期因地區不同而不同,東北、華北地區以5~6月和8~9月為害嚴重,且春季重于秋季。 成蟲晝伏夜出,白晝多隱藏在植株叢內,日落后開始活動。有趨光性,以19~23時是撲燈的高峰期。成蟲羽化后很快即能交配,交配的雌蛾當晚即產卵。雌蟲壽命較長,產卵歷期也長,尤其越冬代成蟲產卵期可長于下一代幼蟲期。因此,世代重疊嚴重。每頭雌蟲平均產卵200余粒,多的可達約600粒。卵散產,偶爾3~5粒在一起。幼蟲性活潑,受驚擾時可扭曲身體后退;或吐絲下垂,待驚動后再爬至葉上。小菜蛾發育最適溫度為20~30℃。此蟲喜干旱條件,潮濕多雨對其發育不利。此外若十字花科蔬菜栽培面積大、連續種植,或管理粗放都有利于此蟲發生。在適宜條件下,卵期3~11天,幼蟲期12~27天,蛹期8~14天。
3、害蟲形態
3.1成蟲
體長6~7毫米,翅展12~16毫米,前后翅細長,緣毛很長,前后翅緣呈黃白色三度曲折的波浪紋,兩翅合攏時呈3個接連的菱形斑,前翅緣毛長并翹起如雞尾,觸角絲狀,褐色有白紋,靜止時向前伸。雌蟲較雄蟲肥大,腹部末端圓筒狀,雄蟲腹末圓錐形,抱握器微張開。
3.2卵
橢圓形,稍扁平,長約0.5毫米,寬約0.3毫米,初產時淡黃色,有光澤,卵殼表面光滑。
3.3幼蟲
初孵幼蟲深褐色,后變為綠色。末齡幼蟲體長10~12毫米,紡錘形,體節明顯,腹部第4-5節膨大,雄蟲可見一對睪丸。體上生稀疏長而黑的剛毛。頭部黃褐色,前胸背板上有淡褐色無毛的小點組成兩個“U”字形紋。臀足向后伸超過腹部末端,腹足趾鉤單序缺環。幼蟲較活潑,觸之,則激烈扭動并后退。
3.4蛹
長5-8mm,黃綠至灰褐色,外被絲繭極薄如網,兩端通透。
4 、防治措施
4.1 農業防治
合理布局,盡量避免大范圍內十字花科蔬菜周年連作,以免蟲源周 而復始,對苗田加強管理,及時防治。收獲后,要及時處理殘株敗葉可消滅大量蟲源。
4.2 物理防治
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趨光性,在蟲發生期,可放置黑光燈誘殺小菜蛾,以 減少蟲源。
4.3生物防治
生物防治采用生物殺蟲劑,如BT乳劑600倍液可使小菜蛾幼蟲感病致死,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600倍液可以小菜蛾幼蟲感病致死。
4.4 化學防治
滅幼脲700倍液、25%快殺靈2000倍液,24%萬靈1000倍液(該藥注意不要過量,以免產生藥害,同時不要使用含有辛硫磷、敵敵畏成分的農藥,以免“燒葉”)、5%卡死克2000倍液進行防治,或用福將(10.5%的甲維氟鈴脲)1000—1500倍液噴霧。注意交替使用或混合配用,以減緩抗藥性的產生。
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