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常見病害防治--稻瘟病
時間:2018-10-08 09:11
發病癥狀: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發病,按發生部位和表現的癥狀可以分為苗瘟、葉瘟、葉節瘟、節瘟、穗頸瘟和谷粒瘟。苗瘟多由病種子引起,發生在秧苗三葉期前,一般無明顯病斑,但秧苗常常變黃褐色枯死。葉瘟發生在稻葉上,又隨氣候條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現為急性型、慢性型、褐點型和白點型等四種類型。葉節瘟葉耳、葉舌和葉環發病稱為葉節瘟。葉耳易感病,初為淡綠色病斑,后向葉環、葉舌發展,呈灰白色至灰褐色,病斑不規則。節瘟多在穗頸下第一、二節發生,初表現褐色或黑褐色小點,后環狀擴大至整個節部。穗頸瘟和枝梗瘟發生在穗頸、穗軸和枝梗上,病斑初為水漬狀淡褐色小點,以后圍繞穗頸發展,病部呈褐色或墨綠色,穗頸發病早的形成白穗,遲的谷粒不飽滿。谷粒瘟發生在谷殼和護穎上造成橢圓形褐色斑點,谷粒不飽滿,米質變黑。
防治措施:
農業防治
1、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,不用帶菌稻草作苗床的覆蓋物和扎秧草,葉瘟;
2、不種植感病品種,選用抗病、無病、包衣的種子,如未包衣則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;
3、用無病土做苗床營養土,用藥土做播種后的覆蓋土,
4、向大田移栽前,噴施一次除蟲滅菌的混合藥,
5、肥料管理: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或充分腐熟的農家肥,采取“測土配方”技術,和“早促、中控、晚保”的方針,重施基肥,科學施用氮肥,增施磷、鉀肥。加強田間管理,培育壯苗,增強植株抗病力,有利于減輕病害。
6、水份管理:淺水勤灌,防止串灌;烤田適中。
7、加強栽培管理,催芽不宜過長,拔秧要盡可能避免損根。做到“五不插”:即不插隔夜秧,不插老齡秧,不插深泥秧,不插烈日秧,不插冷水浸的秧。8、發現病株,及時拔除燒毀或高溫漚肥。
物理防治
用56℃溫湯浸種5分鐘,可減輕病害發生。
化學防治
1、種子滅菌: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25%使百克乳油2000倍液白點型急性型慢性型褐點型
強氯精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0%浸種靈乳油2500倍液25%施??巳橛?/span>3000—4000倍液以上藥劑浸種48—72小時,不需淘洗即可催芽。
2、苗床滅菌:1份殺菌劑(粉劑)+1份殺蟲劑(粉劑)+50份干細土混勻,做播種后的覆蓋土。
3、發病時噴施:30%克瘟散乳油500倍液;50%消菌靈水溶性粉劑500倍液;40%克百菌懸浮劑500倍液;25%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;40%稻瘟靈可濕性粉400倍液;50%四氯苯酞可濕性粉劑400倍液;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—600倍液;70%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;75%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;20%稻曲克敵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可選擇不同藥劑輪換使用。